close

 

 7月19日。

去年我在某校研習學作了陶杯,今年到另一所學校來學捏陶壺。

因為7月16到18這三天也是研習,還去炎熱的恆春走阿塱壹,覺得自己回來一定很累,原來很想要取消報名,但是我太想知道壺要怎麼做了,所以我帶著一身疲憊來捏陶。

先繳交材料費200元。

一到研習會場,桌上已經放了紙,木板和一包木製工具。

老師要我們先畫設計圖。我不會畫畫,而且熊熊要畫,還真不知要畫什麼,於是我想到陶壺的諧音「桃壺」。

所以畫了一顆桃子,就做桃壺吧!

然後領了土,就要開始了。

  

先取一塊土搓成圓球。大土球可以做大壺,當然小土球就做小壺了。

再來,挖個洞,定出壺底的厚度。

以上都不困難,不過,做壺講究的是以下的工序。

   

原來茶壺的大小,壺嘴高度,流孔的數目,茶壺的質地處處是學問。

燒製的溫度:影響壺的玻化程度。若是想要喝重香氣的茶,例如綠茶,就要選用瓷化高,不吸附茶香的壺,瓷壺燒製的溫度較高,約1300度;若是喝重喉韻的茶,就要用陶壺和紫砂壺來泡茶,這兩款壺燒製的溫度約1050~1100度。

壺嘴:孔的大小、壺嘴嘴型和壺嘴位置影響出水的流量。孔大出水快,壺嘴嘴型有分直管,二彎管,三彎管,壺嘴愈直出水愈快,壺嘴位置愈下流速愈快。這又跟泡茶有關,若是喝高山茶,綠茶,就要讓茶湯快速倒出,以免茶湯變苦澀。

我喝茶都隨便泡,牛飲,我最多只知泡不同的茶葉要用不同溫度的水,卻不知連茶壺都有講究。

此時已近中午,老師開始示範如何做壺嘴。要用模具,那支木棒就是。

 

   

不太容易,不是做一遍就會好,老師快速示範完畢,老師說,「你們要細修喔,不可像我這樣隨便做。做好壺嘴裝上去就可以了。」

??..呃,老師把我們都當優等生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做壺,根本不知要如何細修。

我問:「老師,裝壺嘴之前,壺身要不要先開孔啊?」

 

開孔容易一些,先把壺嘴微靠上壺身,把壺嘴範圍標示出來,然後用工具打洞即可。

  

 再來是壺蓋,先揉一圓土球,壓扁成為蓋;再搓一土條,壓扁成為蓋圈。兩者接合即可。不過要注意,蓋圈接上要略向內收,否則燒製時外翹,壺蓋就打不開了。

  

我的壺蓋比較麻煩些,因為要做成桃子形。

  

我還是設法完成了,為了讓壺蓋拿起能順手些,我在桃子尖放了二片桃葉。

 

我做了一壺二杯。

  

老師說,要陰乾兩週才能燒。下圖是放了兩天之後的狀態。話說兩天後我又到了同一所學校研習,這是後話。

家人看了此圖一直笑,不知這一壺二杯讓她們做何聯想。

  

8月26日,到老師的工作室取回成品,這標籤紙上的數字不是我這壺待價而沽。而是燒製的費用,一壺二杯總共450元。

付費沒問題的,重點是能參加研習認識這位老師真的太棒啦!以後我就知道,在家裡玩土捏了陶要去哪裡燒了。

燒出來成套杯具顏色竟然不同。

老師說是因為土質成分的關係。同時,老師還跟我分享,他用學校裡的土來跟學生示範古人如何從土製成陶器,首先把學校裡的土塊手工打碎,過篩,把石頭和植物的根篩掉,這個過程要好幾次,再來把土泡水,也要去除上層水再加水泡好幾天,目的是去除大量的腐植質和平衡土質的酸鹼,若是有這些雜質,燒出來的陶器會產生氣泡,容燒製失敗。再來開始揉土,把土揉出「筋性」,製土工序繁複。幸好古人沒電,沒電腦,沒平板,沒手機,生活雖不方便,時間卻多的是,我一直覺得,生活不要填太滿,「空白」才能產生靈感和創造力。小孩也一樣,許多家長總把小孩的空閒用學習來填滿,其實家長要先解決自己「見不得小孩閒下來的焦慮」。

老師問我是否家裡有泡茶習慣?不然怎會想學做壺?...其實,我真的只想知道壺怎麼做,我喝茶都牛飲啊,根本不講究的..XDD。

看倌大概好奇這位老師在哪所學校任教,怎能用學校裡的土示範教孩子捏陶?

這當然不是體制內的學校能辦到的。這是在華德福實驗學校才能做到的。

其實風乾後應該多一道修胚手續,不過研習只有一天,無法做到。所以我的壺,算是粗糙,充滿手捏的風格。

   

其實我捏好壺胚當下,就覺得把它做成桃子加葉子的造型有點太複雜了。我喜歡簡單。

來裝點水試試吧!

 出水及水線都順暢,就是壺蓋和壺身密合度不高,倒水時會漏一點水。

看到下圖,上次那兩位看到桃杯照片在偷笑的家人又該要偷笑了...o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鈴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