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14、15,春光明媚,驅車前往基降海洋科技博物館,這回是要研習"水下文化資產"。
水下文化資產,到底要研習什麼?我一點概念也沒,不過海科館沒去過,去瞧瞧增廣見聞也不錯。
國一過五堵後轉台62線,一路上大致順暢,只有五堵不明原因地小堵了一下。研習行前通知上建議要在"瑞芳一"下交流道,狐狗地圖上是有"瑞芳一",但真正上路,台62只看到瑞芳交流道和相隔不到十公尺的八斗子交流道,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繼續向前行,結果開到底看到海,已是台2線,根本也沒有什麼"瑞芳一"啊!幸好台2線回頭走到海科館也不遠。
報到,自我介紹,邱博士簡介海科館。
午餐便當,很有海洋風味。
午餐過後,跟一群小朋友看IMAX 3D電影。
影片內容很簡單,不過3D特效做得很逼真,小朋友一直伸手想要摸上方的鯨魚。影片已讓人感覺置身水底,加上我因過敏而鼻塞,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看完影片回研習會場,有位十三行博物館的講師要來示範教學,原來剛才一起看影片的小朋友是要來"被教的"。
超年輕的博物館大葛格講師從遙遠的八里來,要示範教學給一群資深老師看。八里很遠,大葛格延誤了20分鐘才到會場,講不到20分鐘,開始DIY,小孩們要用黏土做艘平面的船。我們這些看示範教學的大人也領到DIY的材料和工具。小朋友才開始捏,做不到20分鐘,工作人員就催他們快點收拾,要接他們回校的巴士來了,這.....一整個我搞不清楚的快節奏。因為大葛格要把工具收回去了,很多大人也有點錯愕地開始收拾,大部分的人作品是沒完成的。
我趕快收尾,不到20分鐘要做好一個作品也不能多完美了,有做就好。
這個底色代表藍天白雲和藍海白浪。
很久沒捏黏土,生疏很多,我絕對不會承認我學過捏麵,還去過好幾場園遊會擺攤...
示範教學,意思是指台上的示範者經驗豐富,自己研發了創意十足的教學活動,要我們來學習示範者的教學教法,那應該發教案給參加研習的老師看才對。所謂教學,不是上台講話就叫教學,不是找點事給小孩做填充時間就叫教學。教學要有目標,依據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引起動機要能吸引注小朋友的注意力。大葛格沒有引起動機,直接就用PPT來講解,小朋友在台下反應並不熱絡,但要學生捏黏土作一個平面的船是要學生學什麼?教學者在教案裡應說明這一點。既然這是期許來研習的老師們回到學校要推動一些方案的種子教師研習,在規劃研習課程時就應考慮到,老師是教育界的專業人士,要請來示範教學給老師看的講師必需更專業。大家花了時間來研習大多要自己處理課務才能請公假出來,據我所知,有人從台東、南投、甚至高雄,轉了好幾趟車才到了基隆,花了時間更要有相對的收穫才是。
下午四點,工作人員帶我們去宿舍check in。
這研習很意外地遇到同班三年的高中同學,以前常攪和一起,壓遍無數馬路,無話不說。十八年沒見也沒聯絡,時光彷彿無縫接軌,我們很熱絡地談著。高二那年,我們三個小女生一起去墾丁看哈雷彗星,看到不明飛行物體。二年前聚會時我問了其中一位同學,她完全不記得有這回事,這次巧遇這位同學,她記得耶,這證明"不明飛行物體"不是我自己胡亂想像出來的,有人跟我一起記得這件事!
五點,黃昏時分,邱博士帶大家去潮境公園晃晃,看到海,心情和腳步都自動變悠閒。
海的那一邊,據說是九份。
連被主人帶出來蹓的不知什麼鷹,都很悠閒的樣子。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咦?大嬸妳這偽文青掉文吧?哪有什麼千堆雪?對啦,現在退潮,當然沒有:D。
徒步到潮境工作站。
這裡在復育幾種魚類和珊瑚。
小丑魚耶,真可愛啊!
我看到許久許久未曾再見的大肚魚,什麼時候大肚魚也要被復育了?欸,古時候我還吃過酥炸大肚魚耶,這真是人間美味。而且這大肚魚是自己挖蚯蚓自己釣的...小時候,我爹下班就會帶我們去釣魚,幾個小蘿蔔頭人手一隻竹釣竿,一行人浩浩蕩蕩走過田埂到附近的小池塘。挖蚯蚓是小孩兒的事,把蚯蚓用指甲壓成一截一截的穿進魚鉤裡,蚯蚓肚破腸流,弄得滿手黏液也不覺骯髒噁心。大嬸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現在我就不可能幹這事兒。黃昏時分,魚兒肚子也餓了,有時一竿釣上二隻魚,不是大肚魚就是鯽魚,當時小池塘還沒被外來物種吳郭魚攻陷。豐收回家,先在浴缸裡養幾天,大的鯽魚還能被剖開去肚腸煮湯或乾煎,小小的大肚魚就整隻酥炸。我家的野味菜單還有曹公圳裡的河蚌,邋阿(蛤蜊),溪蝦,泥鰍,前二者煮湯,後二者酥炸。
幾十年後的現在,曹公圳還在原處,水依然流著,但圳裡的生物沒有一種能吃了。
晚餐,大片的海景配便當。
便當有點辣,我不解的是,連我以為safe而吞下的炒小白菜和炒青花椰都可以放辣椒,呃啊~~我咳到很難瘦香菇~
這是研習發的宵夜,特色風味米粉。這就當成伴手禮帶回去送某人了^^
吃飽看了部沉船尋寶的影片,然後散步回宿舍。
我們幾個人就亂亂走,走到另一棟大樓。
大樓還亮著燈,裡面有商店。
賣各地的特產和文創商品。台灣文創,大陸製造。
同學吃了這個櫻花蝦墨魚霜淇淋。我試了一口,甜甜鹹鹹的,奶味比海洋風味重。
晚上住宿學員宿舍,這棟灰色建築物有個好聽的名字-碧水會館,外觀設計是得過奬的,內部設施走極簡風,狹小的空間裡擺了三組上下舖,平常是六人一間,因為這研習錄取的三十人只到了廿四人,所以臨時改成四人一間。不提供盥洗用具,沒有紙拖鞋,也沒有吹風機,想洗頭得要到櫃台借然後速速歸還,因為還有別人要用。寢室裡沒有電視,連一張可以坐的椅子也沒有,房間裡也沒有水壺,各樓層也沒有飲水機,得自己拿著自己的個人水杯到一樓某個黑暗不起眼的角落裝,整棟樓大概就只有那一桶水....
所以也別想要泡那碗宵夜米粉...
其實我不介意,才住一個晚上,有張乾淨的床和被褥給我好好睡一覺就可以了。(想想瓦拉米的山屋和塔塔加的上東埔山莊,這裡很不錯了!)宿舍有門禁,平常早上七點開門,晚上九點關門,為了我們入住延長到十點關。我們一行人散完步回來,大約八點半左右。先回來的室友已開空調,空調夠強,涼涼的很舒服;浴室熱水夠熱,沖水也很舒服。洗好澡才九點多,但因為沒有電視也沒有椅子,只好往床上躺。話說,大嬸這隻夜貓,大約已快要半個世紀沒在九點半以前上床了,想看點書,研習了一天眼皮也有點沉重,看不到一頁已不省人事。
這樣的生活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節能環保。
大概太早睡,這一晚我一直醒來。不知睡了多久,睜開眼睛望見窗戶有光照進來,以為天亮,這光強到我可以看見手錶的指針,竟才三點鐘,於是閉上眼繼續睡。不知多久後又睜開眼,窗戶還是很亮,看錶,才四點,再睡。一個小時後我是真的醒了,才五點,距離我設鬧鐘的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那我賴一下床好了,翻來覆去廿分鐘後我決定要起床,但室友還在睡,不能開燈,起床後待在寢室也無事可做,盥洗完畢把行李都收拾好也只能出去,警衛先生幫我開了門,出了宿舍還不到六點。
晚九朝五,完全顛覆平常的生活。
覺得這極簡風的學員宿舍還可增加幾項規則:熱水只供應到十點半,十點半熄燈,這樣就更節能環保了。
四月十五日星期六,清晨七點整,邱博士準時在宿舍門口等學員,帶隊講解走容軒步道,這步道有兩個觀景台,遠眺八斗子漁港,海天全是濛濛霧霧的藍色調,空氣感覺不是很清新。
結束容軒步道行程,用完簡便早餐,本日兩場講座九點開始。
一場講水下考古需要的科技配備,一場講台灣水下考古的現況。這兩場的講者夠專業,講得很精采。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十五至十七世紀,天性具有冒險和好奇的人類,在自以為有了足夠的配備之後開始駕著船往海的另一端探索,人類的歷史便進入大航海時代。這航行當然沒有GPS衛星定位,連經緯度都測不準,木製船殼,就算幸運沒撞上海中暗礁或冰山會而解體,當防腐技術尚未成熟,船身木料裡就可能藏著吃木頭的蟲子時時蛀蝕著船體,再則航海人食物的貯放也是大問題。以現代眼光來看,這真是一場一點也不浪漫的大冒險,有點九死一生的意味。幸運者,有去有回,發現新航路,新的市場,還可做成生意。有利可圖,所以前仆後繼。
根據估計,目前地球海域中,竟有三百萬艘沉船!現在水下考古方興未艾。最有名的沉船大概是1912年撞冰山而斷成兩半沉没的"鐵達尼號",傑克和蘿絲的愛情故事和海洋之心當然是電影杜撰的,但被發現的沉船真真切切存在。2012年4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鐵達尼號殘骸納入2009年聯合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保護。
世界各地都有沉船博物館。有名的沉船如西元1628年的瑞典瓦薩號軍艦,300年後被打撈上岸,目前在博物館裡展示,船體幾近完整。還有1545年被擊沉的英國軍鑑"瑪麗玫瑰號",400多年後被發現,打撈上岸的文物在普茨茅斯的博物館展示(The Mary Rose Museum),更古老的是西元1160年中國宋朝的"南海一號",這艘船距今近千年,木結構的船體竟然沒有腐壞。撈起了上萬件文物,在中國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示,因水底的環境和陸地截然不同,中國甚至建造了一個巨型玻璃缸"水晶宮",模擬海底環境的來保存這些出水文物。
先發現沉船的人大多是潛水客或是漁民,說到沉船大部分的人會想到有價的寶石、瓷器,這行業確實有利可圖,國外甚至有專門為打撈沉船的私人企業,美國奧德Odyssey海洋探險公司便是這樣一個致力於找沉船、找寶藏文物的機構,發現一艘代號黑天鵝的西班牙沉船,船上有100多萬銀幣。於是和西班牙政府展開一場奪寶大戰。該公司宣稱沉船在公海發現,但西班牙政府認為沉船是該國1804年的戰艦,最後國際法庭把船判給西班牙。
但這些出水文物更大的價值是考古上的,有助於了解先民的科技、藝術與生活。這就是"水下考古"。
除了沉船外,沉沒的古城也是水下考古的重點
伊拉克利翁:一千多年前的埃及古沉城
台灣海峽因有黑潮流過,素來有黑水溝之稱,這條歷史悠久的航道,也有不少沉船。澎湖望安將軍海域的"將軍一號"是台灣水下考古的先例,科技大觀園有專文介紹。
打撈沉船的科學儀器及探測
![]() |
![]()
|
![]() |
![]() |
![]() |
![]() |
撈沉船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更是一件很昂貴的事。首先得測出沉船的確切位置深度,除了上列科學儀器技術,也需要有經驗的潛水夫,再則得評估能不能打撈,有沒有打撈的價值,將軍一號最後是被保留在原地。
列冊的沉船遺址還有:空殼嶼清代木船、姑婆嶼英輪Bokhara、將軍嶼廣丙艦等等。
東沙島也不遑多讓。
就算撈起了部分文物,也得有處理及保存的技術。以陶瓷器為例,所有孔隙充滿鹽水,上岸後得由專家做脫鹽處理。處理完畢必需建檔典藏管理。通常出水文物都很醜,處理過後是否建博物館陳列,也得評估這些文物是否有足夠吸引人的故事性,或是高超精巧的工藝可供欣賞。這個業務歸文化部管,台灣在2006年啟動水下考古,也很快地訂定了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
現在找到沉船寶藏別以為自己發財喔,據為己有就觸法囉!
台灣四面環海,除了南投縣以外,每個縣市都靠海,開車去海邊可能不用一小時,推動海洋教育確實有其必要性。但目前台灣自己的水下文化資產及考古才剛起步,還沒有完整的教材呈現,現在真不知要教小孩什麼。台灣期許自己有朝一日成為海洋大國,要靠打撈沉船考古來豐富自己的歷史恐怕有困難,因台灣週邊海域沉船雖多,卻都不是自己的船,要撈,得通知船所屬的母國,撈起的文物也不全然是自己的。
這個研習是有功課要作的,研習結束前要交心得報告,研習後要交二張"在學校跟很多學生分享研習心得和介紹海科館"的照片。
心得報告當然沒問題,可是我好久好久沒用筆寫那麼多字了欸。對,我都用打的XD
心得報告需滿三百字,寫字要花時間,想也要花時間,但必需快速完成繳交。大筆一揮,阿殺力一點,免費多送二百字XD
本日午餐便當,辣得更恐怖,只能吃兩口,其他全餵給廚餘了,我看,下次還是乖乖自己帶食物吧。
下午參觀海科館。
先看一個有膽有識的特展。
展場入口馬上看到一盞海膽燈。
笠海膽模型做得精緻而美麗,根本藝術品。展示櫃底還擺了面鏡子,連模型底都可一覽無遺。
鏡子左上方的白色圓球狀物體是真的笠海膽留下來的殼。
好多化石
沙錢海膽,又叫餅乾海膽。說實在,若手工餅乾做成這樣真的很酷。
古生代,距今約五億四千萬年至二億五千萬年左右。
好漂亮,不過我沒拍到它是什麼海膽。
這海膽造型椅是可以進去坐一坐休息一下的。
接著進主展場參觀主題館,有專人導覽解說。
主展場是火力發電廠改建,這"北火大廳"的"北火"就是指北火電廠。
北火電廠的原始架構還在,這是大樑。
售票大廳抬頭一看,掛滿水晶珠簾。乍看之下以為是普通的裝飾,瞧不出什麼端倪。
從樓上看,原來這個巨大吊飾是重現北火電廠的立體格局。而且這些水晶珠大有玄機。
_
只要陽光一投射進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彩繽紛。
海科館的建築設計處處有海洋的元素。
柱子上有好多象徵氣泡的洞洞。光線好的時候會製造出很有趣味的光影。
美麗的水母燈飾。
連廁所都有海洋元素。
地板上鑲嵌玻璃珠,也是氣泡的意象。
海科館裡裡外外,偶見漁業廢棄物紮成的裝置藝術,這美人魚也很有海洋風味。
週休假日,累了一整週的爸爸媽媽打算找個可以放輕鬆的地方蹓小朋友。
"小明小華,我們去海科館看魚吧!"(小明和小華是所有舉例中永恆的主角~~)
"好耶!"
臨近八斗子漁港的海洋博物館,應該有魚吧?讓我們來找一找吧。
欸,這裡有魚。真可愛。 嗯,藝術創作。
大廳地板有魚,水泥圖像。
展場裡,抬頭看有隻鯨鯊,保麗龍模型。
這裡有魚,還是模型。
這裡有魚,仍然是模型。
還有賣魚的,圖示。
哇,連魚的X光片都有欸。
幾咧習準,小朋友開始起歡顛:"我要看魚,我要看真的魚啦!"
來來來,爸爸媽媽,這裡有喔!
走遍整個展場各樓層,絕無僅有的一缸活魚,就在售票大廳。
因為這是海洋"科技"博物館,不是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科館主打海洋科技。
想到這裡蹓小孩,期待看到活魚的老北老木,不可不慎啊!
只要別妄想看到很多活魚,這展場確實也挺有看頭的,下面這個展出內容挺有趣的,按鈕會噴出氣味,然後判斷這種食品是否有添加香料。按完選答鈕,會給正確答案。
![]()
|
![]() |
![]() |
我以為自己是好鼻師,結果沒有一題答對。大概這都不是我熟悉的食材。
展出內容太多,族繁不及備載,請各位自行前往參觀吧。
台鐵坐到瑞芳站轉車,接著轉搭為了海科館成立而復駛的深澳線,深澳線只有二站,海科館站和八斗子站。就在這裡下車吧!
順著走到大馬路,過個天橋便是海科館。
或是前往海科館網站神遊一番也不錯。
這個研習確實令我增廣見聞,我真的願意用一點時間真的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研習的心得給我教的小孩們;若有校外教學機會,也會試著提海科館這個點供學校參考。不過,我有點搞不清楚自己要當什麼種子,台灣也還沒有沉船博物館可以參觀啊,要教育小朋友乖乖別打撈沉船裡的寶物來偷偷變賣嗎?XD